- 毗盧寺壁畫
- (毗盧寺壁畫, 毗卢寺壁画) 元明佛、 道教壁畫。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上享村毗盧寺內。 該寺始建於唐天寶年間(742-752), 以後歷代均有修葺。 寺內有前、 後兩殿, 共保存有二百多平方米的佛、 道教壁畫。 前殿為明代作品, 後殿壁畫為元至正二年(1342)重修時所繪製。 後殿有壁畫130平方米, 四壁繪有大小神佛人物五百多軀, 又分成120多個小組合, 每組旁邊都有名號題榜, 十分精彩。 畫中人物上下交錯, 分成三層, 下層神像高約一米, 水準正對視線﹔中上層神像依次減小, 人物多為大半身。 整幅壁畫主次分明, 次序井然, 顧盼照應周全。 北壁繪有人物130多軀, 以佛教題材為主, 其中有道教的玉皇大帝、 十二元辰、 南斗六星、 二十八宿等神仙。 東壁有道教神仙南極長生大帝、 扶桑大帝、 玄天上帝、 天妃聖母、 清源妙道真君等130多軀。 西壁以道教為主, 有北極紫微大帝、 龍神等140多軀, 全畫高2.8米, 寬7.7米。 南壁分東西兩側, 共有人物140百軀, 以世俗人物為主, 也有部分道教神仙, 如鬼王、 城隍、 土地等等。 毗盧寺壁畫一改吳道子〝五聖聯龍袞, 千官列雁行〞的構圖模式, 而採用了一種最繁複的構圖形式。 這些壁畫從繪畫技巧到構圖都具有很高的水準。 壁畫人物眾多, 千姿百態, 渾然一體, 構成了一種非常和諧的總節奏和韻律。 它又以三、 五成群, 獨立成幅, 形成了有主有從, 變化多樣, 自成格局的小畫面。 各畫用紫、 石綠、 淺赭之色畫成螺旋狀祥雲分開, 這種圖案式的雲朵既調整了畫面, 又烘托了主題, 使人感層次分明, 形象突出。 壁畫人物以墨線描繪, 線條變化多樣, 有寥寥幾筆就勾畫的淋漓盡致, 例如〝清源妙道真君〞﹔也有細描細繪的, 卻又不顯繁瑣。 畫中衣帶飄舞, 衣褶當風, 祥雲流動﹔人物形象各異, 有的氣宇軒昂, 有的沉老練, 有的粗獷強悍, 體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氣質。 人物精神風韻極佳, 有安詳、 有高貴、 有文雅、 有冷漠、 有威嚴。 人物的畫法上採用〝主像大, 從者小〞的構圖, 寬袍大袖, 面容豐頤。 設色以石綠、 朱紅為基調, 從強烈的對比中取得和諧。 所用色均為礦物顏料, 豔而不俗, 富麗堂皇。 該壁畫為佛、 道教美術史上的優秀作品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